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国体育一词的概念来源于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体育一词的概念来源于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体育最早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?
据相关文献记载,体育一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、Sport、Sports,体育一词来自于日文,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“体育”一词。不过,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翻译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译作“体育”的,而是经历了从译作“身体(之)教育”、“体教”、“身教”到译作“体育”的日文化过程,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。
在以前,游戏、角力、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。在17~18世纪中,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、游泳、爬山、赛跑、跳跃等项活动,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。进入19世纪,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,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;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。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,建立起“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”这一新概念。于是,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,“体操”和“体育”两个词并存,相互混用,比较混乱,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“体育”。1762年,卢梭在法国出版了《爱弥尔》一书。他使用“体育”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、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。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,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,因此“体育”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。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“体育”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“教育”一词,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。到19世纪,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“体育”一词。
1902年左右,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“体育”这一术语。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,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,课堂上出现了篮球、田径、足球等。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,必须理清概念层次。1923年,在《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》中,正式把“体操课”改为“体育课”。 从此“体育”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。
体育在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,我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把体育列在了第三位。 而且在学校里面,学校也举办运动会,在国家也有奥运会,足球,篮球,田径等等。
体育最早是从教育的角度提出来的。它最初是指身体的教育或体能教育,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、体育技能和健康意识为主。
在中国,体育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,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西方引入体育思想和理念,倡导在学校开设体育课,培养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。
而在西方,体育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,当时学校开始设置体育课程,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培养。在中世纪时期,欧洲的一些大学也开始设置体育课程,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,涵盖了身体健康、体育技能、运动竞赛等多个方面。同时,体育也越来越多地与健康、娱乐、文化等方面联系在一起,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体育传统文化出自哪里?
体育是以发展体力、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,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,包括体操、田径、球类、游泳、武术、登山、射击、滑冰、滑雪、举重、摔交、击剑、自行车等各种项目。那么你知道“体育”一词是怎么来的吗?

我国古代体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,但过去一直没有使用过“体育”这个词。“体育”一词系外来语。据一些专家考证,“体育”这个词在中国最早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,是由隔海相望的日本传来的。
清朝末年,我国有大批的留学生渡海去日本求学,仅1901年至1906年间,就有13000人。我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,不仅带来了“体育”这个词,并且还创办了许多体育学校和团体。例如1906年,上海成立了“护西士商体育会”;1907年,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,并自任会长,后来这个体育会附设在大通学堂内,称“大通体育会”。当时,秋瑾等人组织体育会,主要是以此为据点,联络各地仁人志士,习武强身,训练干部,从事革命活动。
“体育”一词在我国报刊杂志上使用流传,最早见于1901年5月的(教育世界)杂志,上面载有“关于小学校体育及卫生注意[_a***_]”的译文。
1902年,《杭州的话报》连续发表了《国民体育学》译著,是我国最早出现“体育”一词的报纸。
1904年,《杭州的话报》刊载杭州教育会举办的“体育讲习所”,是我国近代最早用“体育”命名的培训班。
由于报刊杂志的宣传、推广,“体育”一词便在我国逐渐广泛地使用开来,直至今天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体育一词的概念来源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体育一词的概念来源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