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立德体育项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立德体育项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儒家三不朽,“立德,立言、立功”怎么理解?
题主好,三不朽的说法源于春秋时叔孙豹的话。
叔孙豹,姬姓,史称叔孙穆子,鲁国大夫。鲁襄公二十四年(前549年)的春天,叔孙豹到晋国访问,晋国大夫士丐迎接他,士丐问叔孙豹说:“古人所说的‘死而不朽’是什么意思?”没等叔孙豹回答,士丐自己接着说:从前自己的先祖都很伟大,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,在夏代是御龙氏……如今晋国主盟中夏是我们范氏,可见所谓‘死而不朽’就是指此而言吧。”
叔孙豹回答说:“就我所知道的,你这叫‘世禄’,并非‘不朽’。我们鲁国的大夫臧文仲,他死后他的经典话语还在世间流传,这才叫不朽。我听说:最好是修养品德,其次是建立功勋,再其次是树立言论,如此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,这才叫不朽。”
叔孙豹的“三不朽”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唐代孔颖达在《春秋左传正义》中对德、功、言做了解释:“立德谓创制垂法,博施济众”;“立功谓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”;“立言谓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”。
叔孙豹三不朽之说,和儒家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心是一致的,在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两千多年间,这句话一直成为了读书人的价值判断,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。即使今天,这种价值观念依然是积极的,人都会死,身体都会腐朽,惟精神和功绩才能永垂不朽。一个人对社会、国家、民族甚至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,他的成就会和他的名字永存于世。
- “立德”是指做到修身克己,这好比做人地基一定要打牢;
- “立功”是指有现世的功业,治理国家有功叫“文治之功”;
- “立言”是指有传世的著述,。
立德的人,谓之圣贤。
他们有很高的境界,但未必有很大的学问和功劳。
立功的人,谓之英雄。
他们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,但不常有很高的境界。
立言的人,谓之才人。
他们有很多知识,或伟大的作品,但不常有很高的境界。
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,往往以“三立”为标准,比如说辛弃疾、王阳明、曾国藩都做到了“三立”,进入了“三不朽”的境界。
能做到“三不朽”,是非常完满的人生。
儒家三不朽,立德乃行善做好事,立功乃为国家建功立业,立言乃是构建新的思想理论。人生在这三个方面,无论三立,两立,一立,只要立得起来,就是人生千古不朽之盛事。我从小就崇拜立言而树立著书立说的理想,我想立之言就是人的生活道理之言,贯穿于自已终生学习观察思考和十年艰辛笔耕写成的二O一九年五月经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九万八千字的鸿篇巨著《生活鸣》一书中。
大家好,我是南岭说史,以下是我的答案:
这个所谓的三不巧,出自《左传》:
太上有立德, 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
唐朝时期,孔子的后人孔颖达解释这三大不巧:
立德, 谓创制垂法,博施济众;⋯⋯立功,谓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;立言,谓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。
按照我的理解,所谓的立德就是,制定一定的制度,如秦始皇以郡县制施行全国,统一度量衡,隋文帝行三生六部制、科举制,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,设三司分掌权力,军事上又施行卫所制度。
秦始皇的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历史,隋文帝的制度影响后世一千三百年,明太祖的制度影响明清两代六百余年。
这便是立德,是谓不巧。
所谓立功,我认为就是如历代各个名将一般的功绩,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,封狼居胥,使得匈奴远遁。
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,因徙乌桓于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五郡塞外,为汉侦察匈奴动静。--《后汉书》
立德, 谓创制垂法,博施济众;⋯⋯立功,谓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;立言,谓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。”
曾几何时,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,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。不用说“立德”方面的***仁***义、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,“立功”方面的“形象工程”、“政绩工程”,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“立言”方面,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,而是速成,而速成者自然就难免乎速朽。如果从胡适所谓“社会的不朽”的角度看,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,下对得起子孙后代?“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”这句历史上个别统治者的口头禅,如果不幸成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的潜规则,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。
今天,继续将《老子》作为立志、立德、立言、立行的准则是否“过时”?
谢邀,首先要明白老子立的是什么志,什么德,什么言,什么行。
年代久远,具体老子的思想言论,已经不可考,但是老子是功夫深厚的圣人,是不可争辩的实事。
就流传下来的道德经等帛书作为参考,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,有点类似尧舜,可以倾心经营天下,也可禅让天下,归真得道,无为是一种状态,非什么都不做。
圣贤之道可体可悟,但不可从字面上去理解。
佛道有五蕴皆空,空与无为即是相通之处,“儒家”说修身,修于至善,惟精惟一,也是相通之处。
大道三千,皆可入道,是否得道在于于事之人。
无志无不志,无德无不德,无言无不言。
无为无不为。
诚谢邀请。
老子的思想体系中,最重要的内容就是“无为而治”。什么是“无为而治”?“无为”即是顺应自然,“治”是统治。大而言之,作为统治者,要听民声,顺民意,倾听百姓呼声,进而***取一系列的统治措施,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。对自己,少一点欲望,对人民,要顺其自然,放松统治,这样做,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,江山才能够永固。小而言之,一个单位的领导,也要走群众路线,切不可高高在上,指手画脚,动辄凭借职位发号施令,那么,缺少群众根基的领导犹如兔子尾巴,一定会长不了。老子的思想,在今天,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老子大隐之前,倒骑青牛出函谷关时,满腹经纶不忍随之归隐,于是,向函谷关的长官索笔,挥毫疾书五千字,即成中国人的圣经《老子》一书,又称《道德经》。何谓道德经?为人处世需有道有德,这本书就是经典。在这本书中,老子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"由此可见,老子是古代中国的哲学家,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国学***,更是有道有德的领军人物。由于其内容过于深奥,历朝历代不乏对《道德经》注解之人,但是,大多注解者没有真正理解《道德经》的精髓,往往注解得支离破碎。笔者认为,若能完整详尽了解《道德经》的内涵与外延,必须结合现代的科学体系,在对天地人以及对宇宙万物的再认识再理解的基础上,才能真正理清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(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,是可以掌握的,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。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,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“虚名”。)的意义。
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,亲爱的读者朋友,你认为,今天继续将《老子》作为立志、立德、立言、立行的准则是否过时?
“过时”?什么叫“过时”呢?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,因此我们眼中看到的“概念”也一定不会是也不应该是静止的!当您看到“过时”,正从心里认为它“过时”的时候,因为其“过时”内部的旋转,它的另一个面,也就是它的背面“没有过时”就转动到了您的眼前,您前面看到的“过时”是它“没有过时”的提前量!
反之,当您看到“没有过时”的时候,由于它的旋转,也就正是它“过时”的刹那……周而复始!
宇宙是运动,联系,旋转,变化的,我们眼中所认识的文字,文章,也不会是完全静止的,不要犯本本主义,教条主义者的错误,什么都可以学,什么都可以用,问题的症结不是它过时,是您本人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思维有没有过时?您过时了,什么也就过时了,您自己不过时,又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您过时呢?
您说对吗?
立志是把自己的本心立起来,立德也是,立言也是,立行也是。有什么样的心,才会有什么样的德,才会有什么样的志,才会有什么样的言行。孔子的15志于学,30而立,40不惑,50知天命,60而耳顺,70从心所欲,不愈距!全部是说一件事:把自己的本心立起来!无论到什么年代,一个人的心立不起来,一会这样,一会那样,那么他做事还能成功吗?所有经典都是告诉我们这一个: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立德体育项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立德体育项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